《泽普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告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新党发〔2020〕18号)等文件精神,我县组织编制完成《泽普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于2024年6月29日获喀什地区行政公署批复(喀署复〔2024〕36号),现予以公告。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县域包括2镇11乡4个场,总面积为988.05平方千米。中心城区包括泽普镇全域、波斯喀木乡8个村和赛力乡、古勒巴格乡的部分区域,总面积为39.93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目标年2035 年。
二、规划定位和规划目标
1.规划定位。结合区域战略角色、宏观区域格局和县域自身特点,明确泽普县的城市性质为:中国著名有机红枣产业基地,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巴经济走廊国内段重要的油气储备与加工基地,南疆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新兴产业基地,喀什地区乡村振兴样板区,以绿洲生态品质和地域文化风情为特色的幸福宜居名县。
2. 规划目标。规划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上位规划部署,将泽普县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南通道的生态宜居魅力县城,农业空间繁荣多彩、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乡建设集约高效。
三、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1.三条控制线。全县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别不低于255.77平方千米(38.37万亩)、205.40平方千米(30.81万亩)。全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3.99平方千米。全县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1.18以内。
2.主体功能区。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确定的泽普县全域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落实喀什地区主体功能分区和政策管控要求,形成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三大分区。
3.总体格局。根据泽普县自然地理格局、主体功能分区及发展目标与战略,构建“双核双轴,两廊三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4.规划分区与用途管制。依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结合主体功能定位要求划定规划分区,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和矿产能源发展区等6个一级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四、稳固绿色高效农业空间
1.农牧业发展格局。按照“稳粮、优棉、增菜、促经、强果、兴牧”的工作思路,构建“两区多基地”的现代农业空间格局,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2.村庄分类引导。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将全县137个村庄划分为100个集聚提升类村庄、29个城郊融合类村庄、8个特色保护类村庄。
五、保护昆麓绿洲生态空间
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衔接喀什地区生态空间格局,结合泽普县生态要素分布特征,构建 “一屏两廊两节点”的绿色生态空间格局。
六、塑造集约高效城镇空间
以“强心引领、组群集聚、轴线带动”为重点优化城镇空间,打造“双核双轴,三极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
完善城镇等级结构,构建“中心城区——重点乡镇——一般乡镇”三级城镇等级体系,形成“1个中心城区、4个重点乡镇、7个一般乡镇”的城镇格局。
七、塑造湖杨水乡魅力空间
1.历史文化保护格局。落实喀什地区历史文化保护格局要求,泽普县构建“一带三区多点”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2.全域魅力空间格局。落实魅力支点城镇建设要求,确定“湖杨水乡、梧桐小城”的总体风貌定位,构建“一核一环、两廊多片”全域魅力空间格局,打造喀什地区全域景观化的大花园。
八、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体系
1.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县级-乡镇级-社区(村)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2.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以泽普县城为中心的综合交通网络,提升区域性交通节点地位与综合交通保障能力。实现30分钟通达莎车机场与莎车、叶城县城,3小时通达喀什都市圈和莎车-图木舒克城镇组群主要城镇。
3.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县域水利设施,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工程;完善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提高城乡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加快推进排水管网改造和污水设施建设,切实有效保护区域水环境;加强与区外电网之间的联络能力,优化电源结构,建设全域覆盖的通信网络;完善城乡一体化天然气供气管网;建立以燃气集中供热为主、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供热为补充的供热格局。
4.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坚持分区分级抗震设防。加强防洪建设,完善消防设施建设,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质量,建立以主要医疗机构为主的防疫体系,加强危化企业防控。
九、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1.空间结构。规划中心城区形成 “一核双轴四区” 的总体布局结构,全面提升宜居品质。
2.规划布局。按“县级—社区级”两级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构建“一环三横三纵”的主干路路网结构,形成级配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统。巩固园林县城建设成效,打造为水城共融、梧桐第一县、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设计引导,强化城市更新,建设绿色韧性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十、规划实施保障
加强党的领导,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建立规划编制与传导体系,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规划信息化管理水平,统筹近期建设行动。
相关稿件: